今天巴山号小编为大家解答梅兰芳晚年如何回忆孟小冬的知识,并且也会对杜月笙爱姚玉兰还是孟小冬进行详细介绍,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杜月笙死后,他最牵挂的女人孟小冬,是靠什么谋生的?
杜月笙去世了以后,他最牵挂的孟小冬一直在香港过得独居生活,平时不出门,依靠专心培养学生来谋生。直到后来因为哮喘在台湾去世。
说起孟小冬来,她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故事的女人,她曾经和梅兰芳有过一段感情,后来又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直到杜月笙去世,作为杜月笙最牵挂的人,她的晚年是怎么度过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杜月笙娶了孟小冬的时候,杜月笙已经六十多,而孟小冬也四十多了。
关于孟小冬,最让人唏嘘的应该就是孟小冬和梅兰芳之间的爱情了,孟小冬出身世家,从小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后来经历了人生中最美好的爱情,遇到了京剧家梅兰芳,坠入了爱河,但是后来最终两个人没有走到头,孟小冬认识了杜月笙,其实孟小冬的成就与杜月笙的鼓励也有很大的关系,他们一直到了垂暮之年,才终于走到一起,这个时候杜月笙已经六十二岁了,再加上身体不好所以很快就歼配掘去世了。
第二,杜月笙死了,孟小冬开始深居简出。
因为他俩卖旁的结婚年龄摆在那,再加上杜月笙的身体状况,所以他们两人并没有子女,这样一来,杜月笙死了,就只剩下孟小冬孤苦无依,她移居香港,开始深居简出,后来又依靠自己的能力,在家里专心教授学生,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孟小冬座下出了好几位京剧名家。
第三,孟小冬因病去世。
虽然孟小冬的大部分时间都非常的安逸,遛狗,教学生,看电视,锻炼身体,但是氏核最后孟小冬还是因病去世了。她得的是哮喘,发作了以后送去医院,最后抢救无效死亡。就这样孟小冬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七十一岁。
民国戏子孟小冬,在青帮大佬杜月笙去世后,其生存境况究竟如何?
孟小冬的感情生活其实颇为坎坷,与梅兰芳的感情使她痛苦了半辈子,与杜月笙走到一起前后也花费了近二十年时间。虽然后来孟小冬成为了杜月笙的第五个老婆,但是妻子这个名分也只持续一年时间,杜物配月笙就死了。好在杜月笙留给了孟小冬一些钱,使得她在生活上至少是没有大困难的,最后她在台湾去世,享年七十岁。
孟小冬与梅兰芳和杜月笙的感情之路。
1925年孟小冬18岁的时候,杜月笙就十分喜欢她,只不过后来孟小冬为了提升自己的技艺和寻求更高的发展,后来去了北平闯荡。
那时候孟小冬在京津两地频繁演出,与梅兰芳也经常一起同台献唱。孟小冬是生角,擅长女扮男装;梅兰芳是旦角,擅长男扮女装。两人同台演出,乾旦坤生,颠倒阴阳,取得了很好的舞台效果,也为两人赢得了很大的声誉。而精彩的演绎生涯也催生了两人的感情,使他们慢慢走在了一起。
尽管杜月笙在1928年娶了孟小冬的好姐妹姚玉兰为自己的第四个妻子,但是他对孟小冬依然是念念不忘的。孟小冬对杜月笙其实并没有好感,孟小冬1925年离开上海去北平之前,杜月笙就一直在想办法接近她,但是孟小冬不为所动。孟小冬去了北平之后,两人的联系并不算很频繁,天涯阻隔,杜月笙只能以相思为盼。孟小冬那时候所有的心思都在梅兰芳身上,所以杜月笙只能叫做单相思。
那时候梅兰芳其实是有家室的,但是梅兰芳似乎承诺给了孟小冬什么,所以她才会一心一意地跟着梅兰芳。不过后来梅兰芳与孟小冬分开了,有人说是因为梅兰芳的问题,说他背信弃义,没有兑现诺言,是他抛弃了孟小冬。
也有人说是因为发生在梅兰芳家里的孟小冬追求者杀人事件导致两人的关系被外界的流言蜚语摧毁,最终两人忍痛分开。但不管是什么情况,孟小冬在梅兰芳身上倍受打击,后来一度到天津皈依佛门,不再参与任何演出,也决定终生不与梅兰芳见面。
1936年,孟小冬那时候的心情好转,杜月笙恰在此时邀请孟小冬去为他开的黄金大戏院剪彩,并参加后面的一些列演出,孟小冬答应了下来。在演出期间,姚玉兰邀请孟小冬与自己同住在位于锦江饭店18层的公寓,由于杜月笙与姚玉兰的夫妻关系,所以他频繁出入锦江饭店姚玉兰的住所,就这样逐渐与孟小冬熟络起来。
但是两人此时的感情,也只能限于朋友,因为孟小冬此时对爱情很无助,一直生活在前一段感情的阴影里,杜月笙几乎是不可能找到任何机会的。但是杜月笙并没有放弃,孟小冬后来又去北平发展,杜月笙经常给他写信,有时候还会送一些礼物和钱财,来帮助孟小冬渡过难关。
尽管生活在日寇统治下的北平,但是孟小冬依然展示出了过分的天分和对艺术追求的极大毅力,她成为了成为了一名戏曲大家,名气极大。因为杜月笙本人就是戏曲迷,所以他就更加喜欢孟小冬了。
日本投降之后,杜月笙返回上海,他让自己的账房黄国栋写信给孟小冬,催促她赶紧回上海。尽管杜月笙已经不是第一次催促孟小冬了,但是孟小冬这一次没有推脱,因为日本人已经被打跑了,她已经找不到借口拒绝杜月笙的盛情邀请了,再加上她确实很思念跟自己义结金兰的姚玉兰,所以在杜月笙资助下,孟小冬就回到了上海。
杜月笙决定对她发起最强烈的攻势,他一方面对孟小冬表现出应有的敬重和体恤,另一方面又让姚玉兰对孟小冬嘘寒问暖,关心有加,而且对她做持久而隐秘的思想工作。最后孟小冬终于从杜月笙和姚玉兰那里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她孤苦的心似乎又找到了依靠,于是决定对杜月笙以身相许。
不过由于一些原因,两人当时并没有举办婚礼正式结婚。
1949年,杜月笙带着姚玉兰和孟小冬去香港定居。此时的杜月笙已经年老体衰,还因为生病而长期卧病在床;再加上杜月笙家里开销大,他在香港的收入来源有限,所以生活要比以前在上海拮据不少。
此时孟小冬不得不肩负起侍奉杜月笙的重担,因为病入膏肓的杜月笙也离不开孟小冬的慰籍。而孟小冬虽然对杜月笙家含厅庭里的很多人和事都看不惯也不想看不想听,但她也算是尽心尽力,她希望珍惜杜月笙给他的这一份感情。
1950年,杜月笙一家准备迁往法国,在准备家人护照的时候,杜月笙算好了一共需要27张,孟小冬突然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杜月笙,可不是嘛,这个女人至谈蚂隐今没有名分,这是自己的过错。
当天晚上,杜月笙就强拖着病体下床与孟小冬拜了天地,正式结成夫妻。一生骄傲的孟小冬,终于主动开口成为了别人的妻子,也终于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分和最终的归宿。不过在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就因病去世了。孟小冬与杜月笙正式的婚姻生活,前后算下来也不过一年时间而已。
杜月笙死后,孟小冬在香港的生活。
杜月笙在去香港之前,变卖了上海的财产,有大约60万财产;在到了香港之后,由于家里人口众多,开销很大,尽管也有一些朋友帮忙,但是他不能像以前在上海那样阔气地生活了。再加上杜月笙在香港的一些投资亏了钱,自己治病也需要钱,所以经济状况其实是十分堪忧的,只能等着坐吃山空。
在迎娶孟小冬的时候,杜月笙请了九龙饭店的大厨到租住在坚尼地台的房子里做了十几桌子菜,请了自己的朋友过来吃饭,并让自己的儿子儿媳跪着喊孟小冬妈咪。吃饭花了不少钱,孟小冬送给孩子们的手表和西装,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这已经是杜月笙家里在香港最奢侈的一次花费了。这要是放在以前在上海的时候,那就是小事一件,而且规模还会更大,礼物还会更贵重。
1951年,杜月笙在弥留之际写下了一份遗嘱,让自己的四个老婆,八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分了自己的财产。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曾今叱诧风云、金钱万贯的杜月笙,留给老婆孩子们财产,只有大约十一万美元,这与他以前的身家相去甚远!
杜月笙在病床前对家人说,自己在宋子良那里存了10万美元,他用这笔钱买了股票,赚了点钱,大约还有11万美元。
按照杜月笙的意思,这笔钱原则上平均分配给自己的老婆孩子,不过孟小冬最终分到了2万美元,杜月笙在临死之前,又把藏在自己枕头下面的7000美元拿出来,分给了孟小冬3000美元,所以孟小冬最后分到了23000美元。这笔钱对于孟小冬而言,在当时也算是一笔巨款,所以她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
杜月笙死后,他的老婆们就各自奔前程了,有人去台湾,有人去国外,但孟小冬选择继续留在香港,她搬离了坚尼地台的家,去到铜锣湾的一处公寓里居住。
在此后的日子里,孟小冬依然在戏曲领域里发展,但是她并没有登台,因为她从跟着杜月笙之后就不再登台了,她只是收了一些有天赋的徒弟,把他们培养成材,而且最后的成果还不错。
除了教徒弟之外,孟小冬的生活其实还是比较安稳的,因为那时候她也已经是四五十岁的人了,所以她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视,打麻将,早上去公园练太极,然后去买点菜给自己做饭;她时常穿着旗袍和布鞋,戴一副眼镜,喜欢牵着自己养的三条狗四处溜达;虽然身段还在,但是她的头发已慢慢变白,她逐渐把自己活成了普通的小老太婆,完全没有了当初“冬皇”的风采。
但是这样的生活,孟小冬过得十分惬意,也是最适合她的生活。那时候以孟小冬在戏曲届的地位,也算是大师级别的人物了,所以有些人就劝她重新登台献唱,她不肯;也有唱片公司找她商谈出唱片,只要唱几句就可以赚大钱,但她依然不肯。孟小冬当然不是跟钱过不去,而是她觉得要把戏曲当作艺术来对待,而不是单纯的赚钱工具。
晚年的孟小冬并没有用过度消耗自己的热度,而是将有限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授徒弟这件事情上。据说,孟小冬招收徒弟的要求极为严格,除了要求有天赋之外,还必须是真的热爱戏曲和毅力十分坚定的人才有资格拜她为师。而收徒弟赚的钱与出唱片或者代言这些相比简直比不值得一提,但是孟小冬宁愿把精力花在收徒这件更有意义的事情上。
孟小冬其实一共也只收了三位真正的徒弟,赵培鑫、钱培荣和吴必璋。这三个徒弟都还比较孝顺孟小冬,经常给她生活费。特别是赵培鑫,他由于自己也做些生意,所以给的钱还比较可观。孟小冬也比较体量赵培鑫,因为他有时候没法到孟小冬身边学习,所以孟小冬还特意录了音寄给赵培鑫让她学习。
孟小冬在香港生活的时候,与张大千是不错的朋友。孟小冬信佛,向求张大千给自己画一张佛像,张大千应允;张大千喜欢听戏,请求孟小冬为自己唱一段,孟小冬破例唱了一大段。张大千多次到香港拜访孟小冬,而孟小冬也是给足面子,多次出席张大千在香港的画展。
所以总体而言,孟小冬在香港的生活其实还是很不错的,也不缺钱,还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有一些自己的朋友,生活过得倒也惬意。
孟小冬1967年去到台湾,1976年却因意外去世。
1967年,孟小冬60岁,这一年她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去台湾定居。
其实做这个决定也是必然的,因为她年纪大了,亲友又多在台湾,人到老年就会更多得产生寂寞之情,所以姚玉兰在给她写信让她去台湾之后,她没有过多思考就决定了。
不过孟小冬去台湾这件事还是被台湾戏曲界知道了,他们为孟小冬举办了一场大型的欢迎会,孟小冬尽管不是很感谢,但其实她并不希望如此,因为她到台湾只是为了更好地安享晚年,名气这种东西对她来说,早就看淡了。所以在欢迎会上,孟小冬就宣布了一件大事,她表示自己不再登台演出,也不会再收徒弟了,只想过简单的生活。尽管很多人为此惋惜,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尊重她的决定。
孟小冬在台北与姚玉兰及其子女住在一起,这一对1922年便在演出中认识,并且后来还义结金兰,共侍一夫,最终还是走在了一起。在孟小冬成为杜月笙女人之前,姚玉兰就与孟小冬联系频繁,姚玉兰其实也是孟小冬与杜月笙沟通的重要桥梁,最后也正是她促成了杜月笙与孟小冬的结合。所以说,孟小冬与姚玉兰的感情很深,几十年的朋友和姐妹,晚年能够生活在一起,实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孟小冬在台湾生活的日子,甚至要比在香港更简单。因为年老,再加上自己的女儿(也有说是养女的)杜美娟早就去了琉球,所以孟小冬的生活多半都是由姚玉兰的女儿杜美霞负责,平时就是遛狗,还养了一些花,兴致好就会练练嗓子,或者给家里人唱几句。而且杜美霞很孝顺孟小冬,两人的关系处得也十分不错,杜美霞甚至说自己死后要和孟小冬葬在一起。所以在孟小冬晚年,杜美霞就像是她的亲女儿一般,让她在年老的时候依然可以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1976年5月的一天,孟小冬在家里过七十大寿。这一天大家很高兴,都希望听孟小冬唱几句,孟小冬也很高兴,所以就开始唱,可是孟小冬突然被一口痰卡住了,最后竟然直接晕了过去。尽管救护车很快把孟小冬接到了医院抢救,但是她依然没有苏醒。当月下旬,孟小冬去世,葬在台北山佳佛教公墓。墓地是孟小冬生前选的,墓碑上写着“杜母孟太夫人墓”。
孟小冬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特别是在感情这方面。很多人说孟小冬为什么会给一个老头子做五夫人,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无法完整回答。我只能说,孟小冬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她确实在和杜月笙在一起之后,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她的内心也找到了久违的温暖,这就够了。
而事实证明,尽管孟小冬爱梅兰芳,但也正是因为梅兰芳,她受到了极大的伤害,这一段感情给她的一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说,喜欢的未必就是好的,不喜欢的未必就是坏的,但你选择的一定要是适合你的。
杜月笙留给孟小冬的遗产并不多,她晚年如何度过的?
在民国政府即将垮台之前,杜月笙看到蒋介石大势已去,为了自保也就带领着一家人暂时逃到了香港,本来是准备后来移居到法国的,只不过因为经济原因还有身体的原因,移居法国的事情最终并没有得到落实档芦答。
虽然杜月笙曾经在上海的时候混得风生水起,手中财产无数。但是在他走的时候正值战乱时期,很多财产根本无法带走,当时杜月笙带到香港的大概只有60万美金。
在战乱的时期60万美金对于普通人来说已经是一笔天文数字了,但当时杜月笙还有一群姨太太和儿子要养活,因此60万美金算下来也就不是特别宽裕。
香港不同于上海,在这里杜月笙根本没有任何的产业,因此在他来到香港之后便开启了挥霍老本的日子。杜月笙家庭人员众多,他的那群孩子和姨太太也早已经过惯了奢侈的生活,所以60万美金根本经不起家人的各种折腾。
晚年时期的杜月笙疾病缠身,每天看病吃药的花费也非常的巨大。
在1951年杜月笙临终之前手里其实已经没有多少钱了,杜月笙立遗嘱的时候手里大概只有11万美金,除此之外在他的枕头底下还藏了有数千美金。
按照杜月笙的遗嘱,孟小冬从杜月笙那里分到的两万余美金。
虽然两万美金对于上层人士而言不多,但当时美元毕竟是全世界的硬通货币,所以这笔钱对于普通人来讲还是非常可观的财富。
当时哗山因为内战的原因,有70万内地人口涌入香港,导致香港的劳动力出现了剩余,人们的工资水平也下降很多。甚至几千港元就可以在香港郊区置办一套平房了,更何况美元相对于港币的兑率是非常高的。
所以当时的孟小冬完全可以花数千美元在香港买一套不错的房子,然后将剩余的钱用来花销也并不是很拮据。
——其实孟小冬个人生活成本是非常低的,在1967年的时候孟小冬在四姨太的邀请之下来到了台湾。到达台湾之后的孟小冬,彻底过上了隐士的生活,每天除了带着自己的狗遛遛圈之外,什么事也不做。孟小冬从1967年来到台湾到1977年去世,既没有大量的置办房产也没有购买豪车或其他的奢侈品。
而这也是她生活中的一个缩影。所以她即便没有收入,靠着这笔遗产其实也能活得很好。
更不要说孟小冬在香港还有很多的朋友。
孟小冬毕竟是民国时期的京剧名角,当年杜月笙正是看到孟小冬表演之后才会成为孟小冬的粉丝,然后疯狂追求孟小冬。
孟小冬和当时的京剧大师梅兰芳曾经还有过恋人关系。有了这样的一个明星身份背景,孟小冬走到哪里都是拥有一定的明星光环的,当然在港澳台地区也会拥有一定的知名度。
孟小冬在香港生活期间,拜访她的人从来没有断过,毕竟在任何一个时期人脉的关系非常的重要,有了这些人的帮扶,孟小冬在香港的生活自然会过得非常顺畅。
其实如果孟小冬当时想赚钱的话机会非常的多,孟小冬搬出杜府以后,香港的一些电视台以及一些影视戏曲出版公司多次找到孟小冬,希望她能够在录制相关的视频和影像,并且给出了非常高的费用。
虽然当时孟小冬的岁数大了,但以她的实力还是可以在港台地区圈一波粉丝的,只不过孟小冬拒绝了所有的媒体和发行社,其实自从杜月笙死了之后,孟小冬在公共场合上就几乎再也没有唱过京剧。
有人说孟小冬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孟小冬和杜月笙未成婚之前她的身份只是一个戏子,戏子是可以唱曲取悦他人,但是孟小冬和杜月笙结婚之后已经是了有夫之人。
若是在公开唱戏则会显得特别的轻薄,她出于对于杜月笙的尊重,就再也没有出面演出过。杜月笙正是为了给孟小冬一个名分,才会在晚年病重之时坚持与孟小冬结婚。
当然了,这肯定也是孟小冬不差钱的一个体现。如果真的差钱的话,为了生活铁定还是会出山的。
那她的钱除了杜月笙留下的和好朋友帮扶,还有哪些来源呢?
其实孟小冬应该也是有积蓄的。
孟小冬在年轻的时候毕竟是一个京剧名角,身为民国时期的明星虽然不会像现在的网红小鲜肉这样出名,但当时孟小冬的出场费还是很高的,而且在表演的时候不乏有一些土豪富商一掷千金。
在杜月笙没有追求到孟小冬的那些岁月里,孟小冬凭借着自己的演艺实力还是可以积累大量的财富的,而且在杜月笙追求孟小冬期间,给孟小冬的财产也是不可忽略的。
虽然在内战发生之后孟小冬跟随着杜月笙逃到了香港,可以带走的现金物资不多,但她多多少少还是会有一行慧些珠宝细软,更何况孟小冬当年也曾接触过一些外国人,她也可能在外国的一些银行里存的有一些钱。
等到她到香港之后完全可以再将这笔钱提出来,孟小冬自己所攒的钱可能要比从杜月笙那里分到的遗产要多得多。
而且孟小冬晚年的时候收徒弟也赚了一笔钱。
毕竟孟小冬曾经是全国有名的大师,在她来到香港之后不乏有一些港台地区的艺人前来投门拜师。孟小冬对艺术要求特别的苛刻,她收徒弟的时候也特别的严格,除了对学徒自身条件进行严格挑剔之外,学费这一块也特别高昂,因此孟小冬通过学费这一块也得到了一笔并不菲的收入。
而孟小冬教徒弟的学费完全可以攒起来一小笔钱。
虽然当时孟小冬不会直接出场选出,但是孟小冬的徒弟在学得差不多的时候也会登台演出。在一些艺术团体聘请孟小冬徒弟的时候也会多多少少再给孟小冬一些经费。
孟小冬也有几个比较孝顺的徒弟,出师之后也经常去看望孟小冬。若是孟小冬缺钱的话,她的这些徒弟们也应该会多多少少给孟小冬一些。
她14年连生9个孩子,十月怀胎仍尽显女儿本色逼退小三,晚年美满
京剧名旦梅兰芳,在中国家喻户晓。
他是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也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梅兰芳十岁时就登上了戏剧舞台,演绎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佳作,成为一代名角,开启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
事业上,梅兰芳大师不仅演艺技巧精湛,还有着令人肃然起敬的爱国情怀,生活上,他的一生跟3个女人有过感情纠葛,也为世人津津乐道。
这3个女人,一个人生如戏一个梦里不知身是客,一个尽享其鸿之福,她就是二房夫人福芝芳,妥妥的人生赢家。王明华是梅兰芳的结发妻子,也是梨园出身,18岁时就嫁给了年仅16岁的梅兰芳。那时的梅家并不富裕,梅兰芳还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王明华端庄大方勤俭持家,不仅给梅兰芳生了一儿一女,还把梅家上下打理的井井有条。
她既是贤妻良母又是梅兰芳事业上的重要支柱,女扮男装跟随梅兰芳到各地演出,帮他设计发型和服装,亲力亲为。本该幸福甜蜜的婚姻生活,却因她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打破了这一切,那就是不顾众人劝阻毅然做了绝育手术。当时关于王明华做绝育手术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她想好好照顾梅兰芳,不希望再度怀胎影响自己做事。二是梅兰芳身边总是一堆女粉环绕,她怕仔山喊自己身子不方便梅兰芳会被人抢走。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那个 社会 环境下一旦一个女人把生命全盘交付给丈夫,那她离悲惨二字就只是时间和概率的问题了。
后来在一场突如其来的荨麻疹中,王明华与梅兰芳的一儿一女被夺走了生命。巨大的丧子之痛让梅兰芳伤心欲绝,王明华更是肝肠寸断自此一蹶不振。
作家苏岑说:
"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经营好自己,给对方一个优质的爱人,而不是为了对方放弃自己原有的一切。俗世的感情难免有现实的一面:你有价值,你的付出才有人重视。"
果然,已经无法生育的王明华想让梅兰芳收养一个儿子,但梅兰芳不同意,他认为自己还年轻,应该有亲生孩子,怎么可能去领养一个孩子。虽然深爱着梅兰芳,但王明华却无法再为其生孩子,只能"深明大义"地让丈夫再娶一房以续香火。
就这样,16岁的福芝芳在梅家答应自己"绝不做妾"的条件后,被八抬大轿明媒正娶迎进门,成为梅家二少奶奶,与王明华平起平坐。福芝芳是旗人,跟母亲相依为命,唯租自小就开始学唱曲艺,以演唱八角鼓为生。福芝芳进门后,果然不负众望,进门后在14年间先后为梅兰芳生下9个孩子,为梅家开枝散叶壮大门楣立下"汗马功劳"。
福芝芳是个情商非常高的女人,相夫教子尊长爱幼,一年后生下一子立刻就命人抱去给王明华,表示王明华为长房,第一个孩子应该在她名下。很多人都说福芝芳对王明华有情有义,但可能这情义里还有几分愧疚怜悯和优越。毕竟她的到来,夺走了原本属于王明华的宠爱以及管理大权和地位,同是女人同为母亲,福芝芳对王明念野华失去孩子的悲痛多少都有点体会。何况跟自己相比王明华只是个没有威胁性的原配。
但是对于年轻貌美的入侵者孟小冬,她就展现了自己强势的一面。只要孟小冬一天进不了梅家的门,就一天得不到梅家三太太的名分,所以她抓住梅兰芳爱家、爱孩子、爱名声的弱点,对孟小冬严防死守。有一回梅兰芳要去美国演出,原本是要带孟小冬去。当时福芝芳正身怀六甲,可她为了阻止梅兰芳带孟小冬,不惜做了堕胎手术,逼得梅兰芳独自一人去了美国。不得不承认,福芝芳狠起来不是一般女人。
那个时代的男人三妻四妾是挺正常,梅兰芳与孟小冬也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但孟小冬一天不进门,就一天没有名分。如果福芝芳软弱可欺同意孟小冬嫁进来,就会有一个跟自己平起平坐的劲敌,等同于引狼入室,与其给自己的未来留隐患不如未雨绸缪。在梅兰芳伯母的葬礼上,孟小冬剪短长发披麻戴孝欲进梅家磕头。当时身怀六甲的福芝芳却早已安排好下人在门口阻拦,哪怕是梅兰芳开口轻声请求"让小冬磕个头吧",她也不为所动。
梅兰芳是过继给大伯父的,大伯母等同于生母。孟小东前来吊丧原本也是打着如意算盘,进了梅家们给伯母磕了头,就是进了梅家的门。没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福芝芳连门都不让她进,还拿孩子们做筹码让梅兰芳连维护她都不敢,只能呆呆站在门口被大家看尽了笑话。这个时候的孟小冬让我想到了现实中的很多第三者。
她们以为男人很爱自己,一定会跟妻子离婚跟自己结婚,真是太高估自己,太信任男人了。她们根本不明白,与综合利益相比,爱情在男人心里根本不算什么。
此时的福芝芳也完美诠释了"心不狠则站不稳"那句话,只有"够狠"的女人才能守住婚姻和地位,如同作家美亚所说:"女人要自私一点,一个足够自私的你,才有足够的热情抵抗生活的洪流。"幸好孟小冬也是个明白人,没有为了爱情放弃自己的一切。她毅然与梅兰芳分手,还撂下狠话:"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再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绝不会比你差。"
大病一场后,孟小冬逐渐从这场情伤的阴影中走了出来,拜名师学艺得到真传,成为京剧界的翘楚巩固了"冬皇"的美誉,之后嫁给了青帮大佬杜月笙。孟小冬对杜月笙应该更多的是敬重,她嫁给杜月笙除了想要一个安稳的家,应该还有跟梅兰芳赌气的成分。毕竟她在梅兰芳面前立下过"再唱戏不会比你差,再嫁人也不会比你差"的誓言。放眼望去,当时能比梅兰芳名望大地位高,又真心实意想娶她的,也只有杜月笙了。
据说晚年的孟小冬房间里还供奉着梅兰芳的牌位,可见梅兰芳是她一生的遗憾,用情至深。但感情再深,梅兰芳也只是孟小冬逝去的青春,杜月笙才是她未来的港湾。
梅兰芳一生中最重要的三位女性里,福芝芳是最大的赢家。身为女人她够智慧、够狠、够泼辣,坚守不可逾越的底线,刚柔并济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庭和地位,成为陪梅兰芳走完一生的那一个。
同时她还很上进,虽然出身低微,但深知"以色侍君不能长久"的道理。
她让梅兰芳请来家庭女教师,教自己读书、识字、学文经。每天都早早起床,先写一个小时的毛笔字,然后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唐诗宋词,读白话文,阅读杂志。几年下来她就从只会读简单的书信到诵读古文和白话小说,还能轻松自如地陪梅兰芳编排戏曲、鉴赏字画。
王明华凄苦的一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女人这辈子切忌以牺牲自我来证明自身价值,这种低到尘埃里的姿态,很难开出花来。
而孟小冬则教会我们一定要懂得及时止损,想要报复一个人最好的方法不是自暴自弃,而是自强不息,过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而福芝芳的故事告诉我们女人一定要学会经营自己的婚姻,张弛有度。
无论哪个时代,如果一个女人只会生养那是最危险的,只有高情商有智商,不断进步,紧跟丈夫和时代脚步,才不会被后来者顶替,也不会被时代抛弃。
以上文章内容就是梅兰芳晚年如何回忆孟小冬的解答,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杜月笙爱姚玉兰还是孟小冬、梅兰芳晚年如何回忆孟小冬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标签: 梅兰芳晚年如何回忆孟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