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知史能够通古今,当我们研究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时,除了增长知识面,还能知道兴替始末,也是有益的活动。
研究历史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不局限于中国史,外国史也一样有趣,古今中外皆能了解才是一件真正有趣有益的事情。
比如研究这个中亚国家为何都是“斯坦”两字结尾,中国为何也被人称为“斯坦”这种课题,就是有趣与有益结合。而我们只有在了解“斯坦”真正含义时,才能知道其真正内核。
古代时期的中亚
在大航海时代还没来临之时,陆路交通则是全世界互通有无的重要方式,因此那些地处于交通要塞的地方经济通常也会十分发达,文明也是如此,比如古代时期的中亚地区。
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陆地重要枢纽,中亚甚至被称为“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这里国家人种众多,从最先的黄皮肤少皱纹的突厥人、蒙古人和通古斯人的祖先,到与东欧居民混合人种,到将从小亚细亚学来的制铁技术带到阿富汗的吐火罗人。
与其说中亚国家是一众国家的合成体,还不如说是各地民族因各方面原因聚集在一起的璀璨文明。尤其当波斯帝国建立起来之后,中亚的风土人情更是有了一个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语言方面。
也许有人会反驳,中亚地区统治最久的应该属于阿拉伯帝国,理应影响最深的应该是阿拉伯文化,或者说是穆斯林文化,波斯文化又是从何说起呢?
“斯坦”的意思
其实我们看看如今中亚国家它们的名字也就可以窥见一二了,他们大多数国家后面都会加上“斯坦”二字。比如我们熟悉的吉尔吉吉斯坦,哈萨克斯坦等,这个“斯坦”正是由波斯语幻化而来。
事实上在波斯统治中亚时期,波斯语也成为了当时的主流语言,“斯坦”在波斯语中有“地方”的意思,当时波斯帝国实力强盛,因此很多周边国家也都幻化了“斯坦”作为国家名字后缀。
尽管后来波斯帝国走向末路,阿拉伯帝国兴起成为了中亚地区的“新顶流”,但波斯帝国曾经的璀璨的文化仍旧影响着中亚国家。
许多语言都流传至今,最有力的证据便是这个“斯坦”,要知道国家名字都能因此受影响,还有什么不能呢?
中国也有被称为“斯坦”的时候
有趣的是,不仅中亚国家它们的名字有“斯坦”之称,甚至连我们这个东方国家也被人称为“斯坦”国,它就是古亚美尼亚。
这个国家算是比较冷门的,曾经是苏联的一部分,在其解体之后就独立,地处于亚欧大陆之间,主要语言亚美尼亚语和俄语。
但他们也对“斯坦”有着不解之缘,古代时期他们习惯性称呼我国为“Cenastan”,英译成中文发音便是“秦那斯坦”,也就是秦地的意思。
有人便如此理解了,在我国有一个大一统王朝叫秦朝,秦那斯坦或许有秦朝地方的意思。但有一点却十分令人费解,那就是我们与中亚地区互通有无时期是在汉代。秦朝时期还未与中亚,西亚来往,中亚地区的人如何知道秦地呢?都知道张骞出使西域,可见汉地还能说得通,秦地就有点牵强了。
于是学者们又把目光放在了其他文明之上,希望借此能够找到真正的答案,直到翻到了古印度的书籍记载。
原来在古印度梵语也有“Cīnasthāna”这个词,翻译成中文便是“震旦”的意思。这个震旦在古印度典籍中也有日出东方的意思,表明东方之地,显然这个东方之地更符合秦地的意思。
要知道那时候的印度佛法正是最为鼎盛时期,传播范围之广前所未有,理所应当信奉的国家也很多,中亚西亚地区也不例外。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当时印度佛法带着印度语言一起传到了中亚地区,传到了西亚的亚美尼亚。
虽然后来这里人民的信仰变了,不过那个指代中国的“Cīnasthāna”却没有消失,甚至还流传开来,从古至今又从中西亚传到了中国被中国人所使用,不过我们使用的是直接音译过来的词汇——震旦。
这个词汇的使用可不是说说而已,如今到上海还能看到浦东地区的震旦大厦,就连全国知名大学“复旦大学”的前身也叫“震旦大学”。
这便是研究历史的有趣之处,古印度中的“Cīnasthāna”与中文“震旦”居然有异曲同工之效,甚至还能从两个词语的细枝末节,找到曾经可能有联系的蛛丝马迹,实在是令人震惊。
而我们在了解中国被称为“斯坦”之后,也不得不佩服古人对新世界的探索与冒险。陆路交通连接了亚欧大陆,开启了一段又一段传奇璀璨的文明,令人心生佩服。
或许正是那时候的人民有着如此勇敢拼搏探索的精神,才会在不久的将来最终迎来了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又一个新纪元!
小结:
波斯与古印度都接二连三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不复存在,但其渊源的文化却以另外一种方式留在了世间,仔细一想这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
历史就是如此令人着迷,时光匆匆而过,历史的齿轮也在不停地转动。朝代的更迭,人民的迁徙,科技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文化的流传,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某一文化传承下来。
也许有一天中国也会在千万年中消失殆尽,但笔者相信其内核的中华文化,却不会消失。它也会以另外一种方式出现在世界的任意角落,等待有缘人等待考古工作者前去探索研究。
到那时璀璨无比的中华文化将会再次出现在世人眼中,人们会再次对中华文化感到惊叹,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令人震惊!
标签: ?